食苑杂谈

食苑杂谈

当前位置:首页 > 食苑杂谈 > 正文

腊八节与腊八粥

发布日期:2017-01-24 13:32:57 阅读次数:0 分享到:
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为我国传统的腊八节,民间俗称为“小年”。是日,人们总要煮上一锅美味可口的腊八粥。这一食俗在我国流传历史悠久,而且在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极为盛行,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。
   
腊八节的来历
    古时各类史书关于腊八的含义都有详细的记载。据《风俗通义》和《史记索隐》载称:夏朝时称腊日为嘉平,殷朝称为清祀,周朝称为大腊,秦朝亦称为嘉平,到了汉朝正式改名为腊。《唐书历志》、《帝京岁时纪胜》、《荆楚岁时纪》等书也云:“十二月初八为腊日,风俗通云,腊者,即迎刑送德也,大寒至常恐阴性,故以戊日腊戍者湿气也。腊日杀鸡以谢刑德,雄著门,雌著户以和阴阳倜寒与水节风雨也。”
    在古代汉语中,“腊”字据说有三种含义,一曰:腊者,接地,含有新旧交替的意思;二曰:腊者猪,指田猎获取的禽兽祭祀祖神;三曰:腊者,逐疫迎春。《说文》载称:每逢十二月初八腊日,村人击细腰鼓,作金刚力士以逐疫。谚语云:“腊鼓鸣,瘟疫遁,春草生。”因此,腊祭又有驱疫迎春的意思。
    古时,腊八这一天,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要吃腊八粥,即使家中有人外出未归或常年在外者,腊八这天,也要日夜兼程赶回家中,哪怕是抱在手中的襁褓小儿,也需要母亲抱着,全家在一起吃腊八粥,甚至连家中饲养的牛、羊、猪、马、狗、鸡、鸭、猫等,也要喂食一些,以示祛灾除病,六畜兴旺。
   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外,也有用以悼念亡国、寄托哀思的。南宋灭亡后,爱国诗人、画家郑思肖隐居苏州承天寺中,誓不对元俯首称臣。每年十二月初八这天,他必只身来到荒野,向南方故国行跪拜大礼,老泪纵横,恸哭不已,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。
腊八节,同时又是佛教节日,称之为“佛成道节”,也叫“成道会”。据佛经上说: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道前,曾四处寻求人生的真谛,苦苦修行六年。一天,他来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(今为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南),由于饥饿和劳累而晕倒在地。此时,恰巧有牧羊女路过,一见此状,忙把随身带的马乳汁和米粟,熬成一碗乳糜粥喂他,释迦牟尼食后,终于恢复了元气,端坐在菩提树下“悟道成佛”。那一天正好是我国农历十二月初八,为了纪念他的成佛,我国汉族地区的寺院便把这一天定为佛的成道日,将各地香客供奉的各种香米和果物,熬煮成粥,称为腊八粥,供佛后僧尼分食,并赠给信徒及施舍附近村民。
我国民间将农历十二月俗称为“腊月”。古往今来,人们在这时都忙着腌制“腊货”。如猪肉、牛肉、羊肉等,称之为“腊味”。这些“腊货”因为是在严寒的冬天腌制的,就是到了炎热的夏天,只要处理得当,也不会腐烂的。农村里在此期间,利用“冬闲”,抓紧时机给田地施肥,称之为“腊肥”,用以增加农作物的养分,提高土温,为春耕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。若此时下了一场大雪,农民们更是欢喜若狂,称之为“腊雪”,将预兆来年无虫害,故古语有“瑞雪兆丰年”一说。
 
延年益寿的腊八粥
我国流行腊八节吃腊八粥这一习俗,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,宋代是最盛行的。据宋人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载称:“十二月初八日,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,谓之‘腊八粥’,市人于是各家也都以果子杂料者煮粥而食也。”到了南宋更为盛行,寺庙中煮的腊八粥,不仅供奉佛祖和僧尼食用,还赠送施主及富贵人家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:“今朝佛粥交相赠,更觉江南节物新”,就是对当时精妙的写照。
到了清代,吃腊八粥之风遍及城乡,做法也很讲究。清人富察敦崇在《燕京岁时记》中就记述了当时腊八粥的配料和制作方法:“腊八粥者,乃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麦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红豆、枣泥等加水煮熟,外用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松子及白糖、红糖、葡萄等以作点染。”北京喇嘛寺雍和宫内,至今仍摆放着一只直径二米、深一米五的大铜锅,就是当时专为煮腊八粥用的。据说一进腊月,清廷的宫车就忙着往寺内运送煮腊八粥的各种原料及柴草。腊八当天,寺内僧厨早早起床,准备好各种原料,燃火煮粥,先后要煮六锅:第一锅供奉佛祖,第二锅送进宫中,第三锅分送王公大臣及大喇嘛,第四锅赏文武百官,第五锅赏雍和宫内僧人食用,第六锅布施来寺的香客及附近穷人。
腊八粥除与佛教有关以外,在我国民间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。
在安徽流传最广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吃腊八粥的故事。朱元璋是安徽凤阳县人,小时家里很穷,给当地一个财主家放牛,由于受到虐待,常常挨饿,面黄肌瘦。有一次,他牵牛过独木桥,桥板太窄,老牛脚下一滑,就跌到桥下摔断了腿。财主大怒,打了他几十大板, 还把他关进了柴房里,一连几天没进一粒米。那天,恰巧是腊月初八,朱元璋终因饥饿难忍,两眼发黑,一头栽倒在地。此时,在厨房里当杂役的马氏女子刚好路过门前,一见此状,便跑到厨房里,将剩下的残汤剩饭,偷偷地煮了一大碗稀粥,送给他喝下,饿昏了的朱元璋因而得救了。后来,朱元璋建都南京做了皇帝,大鱼大肉和山珍海味吃腻了,想换换口味。一天,他忽然想起当年吃杂粮粥的味道来,便命御厨也把一些杂粮和豆类煮成一锅粥,分赠给文武百官都来尝尝。因是腊八那天熬煮的,赐名叫“腊八粥”。为了感谢马氏女子救命之恩,又下令将马氏召入宫内,封为正宫娘娘。
在河南一带,腊八粥又叫“大家粥”,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令食俗。传说当年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,可是皇帝听信了奸臣秦桧的谗言,连下十二道金牌催逼岳飞回京。在回师路上,正值严寒之际,将士们又冷又饿,沿途的河南百姓便纷纷把各家各户送来的饭菜倒入大锅里,煮熟后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,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,后来岳飞遇害风波亭,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,河南百姓每逢腊月初八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吃“大家粥”。
在我国江浙一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则土生土长吃腊八粥的故事。据说,明朝末年,某地有一对小夫妻,好吃懒做,终日游手好闲,坐吃山空。没几年工夫,就把老人生前节省下来的粮食吃光了。到了年终的腊月初八,家里断炊了,小俩口饥饿难忍,将家里坛坛罐罐里凡是可食的杂物倒在一起,过洗入锅,煮了一大碗稀糊糊的粥,两人分而食之,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因饥饿而死的下场。后来,老人为了劝诫下辈勤俭持家,节衣缩食,要饱暖莫忘饥寒时,在每年腊月初八这天,都要煮腊八粥吃,以教育子孙后代不能忘本。
由于各地土产不一,风俗各异,因而各地腊八粥口味不同,各具特色,呈现出一种北甜南咸的独特风味。
北京人喜用红豆、红枣、桂圆、江米、栗子、松子仁、薏仁米、葡萄干等熬制而成,其味甜美,非常可口,成为名符其实的八味“八宝粥”。
天津人煮的腊八粥,与北京人基本相似。有的人家讲究一些,就加入核桃仁、莲子肉和黑米等,色、香、味俱全。这种腊八粥有很好的食疗作用,具有健脾、开胃、补气、安神、清心、养血等功效。
南方一些地区喜欢咸味,则用江米、花生、芋艿、黄豆、荸荠、白果、蚕豆、萝卜、青菜、腊肉丁、咸鱼丁或鸡丁等,制成的咸味粥。
山西的腊八粥,也叫八宝饭,是以小米为主,加入豇豆、绿豆、江米等煮之。在晋东南地区,腊八粥是用小豆、绿豆、红薯、花生、柿饼、龙眼肉等熬煮的,又称甜饭。腊八粥在当天夜晚供祭佛像或祖先后再全家食用。
陕西北部高原地区的腊八粥,除用江米、绿豆、红豆之外,还要加入各种干果混煮而成。通常是在早晨煮好,依照各人的口味,有甜(糖)咸(盐)两种。若在中午吃,还要在粥里加入一点面条,叫做“银丝粥”,寓意越吃越富有。吃光以后,还要将粥抹在大门上、灶台上、牲畜栏上,据说这样做可以祛邪避灾,人畜兴旺。
甘肃兰州和白银等地区,煮腊八粥很是讲究。他们是用大米、绿豆、红枣、白果、莲子仁、葡萄干、杏子干、核桃仁、青红丝、白糖等熬煮而成。煮熟后,先用来供奉门神、灶神、财神、土地神等,祈求诸神保佑来年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。
四川地大人多,吃辣出名,就连腊八节吃的腊八粥也是辣的。但在有些地区的农村,也吃一些咸的,主要的原料是大米、黄豆、花生、绿豆、泡菜、咸萝卜丁等熬煮而成的。
安徽吃腊八粥的食俗悠久,自明代洪武年间,就已遍及城乡,大都是喜食咸的。熬煮腊八粥的原料很讲究,用糯米、红豆、菱角米、莲子仁、红枣、花生米、栗子、葡萄干等八味原料熬成,俗称“八宝粥”。腊八节这天,老人们将煮好的腊八粥盛给孩子们吃,还要对孩子们说:“腊八节吃腊八粥,吃了聪明又幸福。”有些地方腊八粥除供家里人食用以外,还要馈赠左邻右舍,互祝平安吉祥。
腊八粥不仅味美可口,抵御寒冷,而且很符合营养原则,成为提高植物蛋白质的有效措施。如大米中缺乏赖氨酸,而豆类却含丰富的赖氨酸。小米中含有亮氨酸,混合煮粥,取长补短,比单独食用任何一种植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都高,在营养学中叫“互补作用”。
祖国医学认为,大米粥具有健脾养胃、益气生津之功。可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,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当食品及某些药物煮粥,使腊八粥不再只是一种传统美食,还是一种很好的食疗佳品。如加入萝卜、山楂可消炎化积;加入首乌、枸杞可滋肝肾、降血脂;加入山药、大枣可益肺肾、健脾胃;加入核桃、桂圆可温补精髓、养血健脑;加入荔枝、胡萝卜可治口臭、抗肿瘤;加入芹菜、枸杞可强肝肾、降血压;加入龙眼、枣仁可养心安神、固精补脾。
腊八节与腊八粥,声名与共,相得益彰。而此粥又恰好是喝在腊八之时,真是喝出了历史,喝出了文化,喝出了花样,喝出了水平。国人为何对腊八粥如此钟爱,也是有其一定的科学道理。腊八正值严寒之际,而腊八粥的原料又多取温补之品,粥内所用的各种干果、花果多为硬壳类,具有安神、补心、养血、健脾、补气等功效。
冬季气候寒冷,如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、营养丰富的腊八粥,对身体是大有补益的,有益寿延年之效,切不可以轻视之。(作者/石柱国)